发布时间:2024-05-18 浏览量:2388
碳中和趋势下的企业选择
自我国政府提出“双碳”目标后,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的“1+N”政策体系得到持续推进和完善,相关政策和目标对国内企业提出了新要求。在此背景下,国内众多企业也已做出积极探索,纷纷提出碳中和目标。
工厂具有用能形式多样和生产排放聚集的特点,为各类节能减排技术和措施提供了应用空间,从而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同时,工厂的管理职责明确,对于有多家工厂的企业来说,企业总部的管理部门可以有效运用其行政手段,将总体的减排任务分配到具体工厂、落实到具体项目上,通过指导和监管来保障示范项目有序而高效地落实。在双碳背景下,从传统工厂向零碳工厂的转变是大势所趋,也是企业构建绿色制造体系的标杆与示范。
多地多政策出台鼓励企业打造零碳工厂
2021年10月国务院发布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指出,要推动工业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加快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改造。2022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的《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明确要求打造绿色低碳工业园区,引导提标改造,打造“零碳工厂”。
在此之后,全国已有多个省市自治区发布方案,提出要创建零碳工厂。其中,上海市在《工业和通信业节能降碳“百一”行动计划(2022-2025)》中明确提出要求,到2025年要创建30家零碳工厂;合肥市在《合肥市零碳示范工厂创建实施方案》指出,到2025年底,力争创建10个左右零碳示范工厂;山东省在《山东省工业领域碳达峰工作方案》中提出鼓励绿色工厂编制绿色低碳发展年度报告,引导绿色工厂进一步提标改造,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建设一批“超级能效”和“零碳”工厂。
多地政策还对经认定的“零碳工厂”给予丰厚的奖励,最高可达上百万。如江苏苏州就明确提出对获得苏州“近零碳工厂”认定的企业给予最高50万元奖励。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员会自2023年起开展上海市工业通信业碳管理试点示范项目申报,针对申报成功的示范项目可能会下发双碳专项补贴资金,而零碳工厂的创建示范就是其中重要一项。可见国家和地方政府支持力度较强,零碳工厂的市场潜力巨大。
评价标准相继出台规范零碳工厂的实施、认证程序 零碳工厂需要通过第三方认证机构按照相应标准进行认证。目前国内主流“零碳工厂评价”的认定标准为国际标准PAS2060:2014或ISO14068-1:2023。国内近两年针对“零碳工厂”制定的评价指南和规范频出,目前主流的两项团体标准为中国节能协会发布的《零碳工厂评价规范T/CECA-G 0171-2022》和上海市节能环保服务业协会发布的《零碳工厂创建与评价技术规范T/SEESA009-2022》。
什么是零碳工厂?和近零碳工厂、绿色工厂有什么区别?
零碳工厂目前并没有统一的定义,但在不同的标准中描述十分相近。国内主流团体标准《零碳工厂评价规范 T/CECA-G0171-2022》将零碳工厂定义为:温室气体排放核算边界内,在一定时间内(通常以年度为单位)生产、服务过程中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按照二氧化碳当量(CO2e)计算,在尽可能自主减排的基础上,剩余排放量实现由核算边界外的减排项目清除,和(或)相应数量的碳信用抵消的工厂。
而根据《苏州市“近零碳”工厂评价指标体系(试行)》对近零碳工厂的定义,近零碳工厂是指以科学降碳为目标,建立“近零碳”排放温室气体管理体系,规范温室气体排放管理行为,提高温室气体排放相关绩效,促进工厂温室气体排放持续降低并逐步趋近零的工厂。
由此可见,近零碳工厂的要求相对于零碳工厂较为宽松,前者没有强制要求一定要实现碳中和。零碳工厂虽然总体要求更为严格,但是对于不同等级零碳工厂申报的要求严格程度并不相同。《零碳工厂评价规范 T/CECA-G0171-2022》根据核算边界内中和的温室气体源类型不同,将零碳工厂分为I型及Ⅱ型,其中I型包括范围1和范围2,Ⅱ型包括范围1、范围2和范围3。对零碳工厂的等级分类按照I型及Ⅱ型分别进行了三星至六星的评级,三星和四星的零碳工厂通过减排后剩余的排放部分并没有要求100%进行抵消,并不能算真正的“零碳”工厂。
另一个国内主流团体标准《零碳工厂创建与评价技术规范 T/SEESA009-2022》,将评价等级分为零碳工厂(创建型)和零碳工厂两种。其中零碳工厂(创建型)的碳抵消比例仅要求达到50%以上即可,等同于《零碳工厂评价规范 T/CECA-G0171-2022》中的三星评级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以上两个团标对于碳抵消的定义和理解并不相同。《零碳工厂评价规范 T/CECA-G0171-2022》仅认可边界外自主开发项目所产生的经核证的碳信用以及边界外购买经核证的碳信用用于碳抵消。而《零碳工厂创建与评价技术规范T/SEESA009-2022》在以上两类碳信用之外还认可边界内自主开发的项目(如CCUS、新能源项目上网电量)以及边界外购买绿电、绿证用于碳抵消。两个标准下的零碳工厂等级分类对比详见表1。
表1. 零碳工厂等级分类对比
*注:《零碳工厂创建与评价技术规范T/SEESA009-2022》还要求: 1)对于新建工厂,碳排放强度年平均下降率不低于 3%; 2)新建工厂建筑屋顶安装光伏的面积比例不低于50%,既有工厂应充分利用厂区面积建设光伏等新能源项目; 3)零碳工厂(创建型)证书有效期两年,两年后不能实现零碳工厂,证书失效。
根据《绿色工厂评价通则 GB/T 36132-2018》,绿色工厂是实现了用地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的工厂。相比于零碳工厂和近零碳工厂,绿色工厂更关注绿色生产,关注工厂本身的节能、无害、减排,对于使用碳信用抵消排放以及实现零排放没有要求。通过申报评选后的绿色工厂分为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三个层级。
总体来说,绿色工厂关注的范围更广,除了温室气体排放,还包括环境污染物的排放等。零碳工厂是以绿色工厂的建设为基础的,但更专注于温室气体排放,对碳领域有更为具体、细致、严格的要求。(零碳、近零碳与绿色工厂的对比详见表2 )在双碳背景下,企业逐步从“绿色工厂”向“零碳工厂”升级,而建设零碳工厂也已成为企业寻求价值链“净零”排放以迈向零碳的关键路径。
表2. 零碳工厂、近零碳工厂、绿色工厂区别对比
*注:已发布相关行业标准的绿色工厂按照行业标准要求进行评价,尚未发布行业标准的其他行业应按照《绿色工厂评价通则》(GB/T36132-2018)进行评价。
环境效益
减少排放:零碳工厂的创建过程协助企业梳理了自身温室气体排放量,从生产端、技术端、管理端、产品端、回收端等多个方面找到重点提升方向,指导企业实施温室气体减排,完善设施和管理,形成了企业低碳转型发展综合解决方案,使工厂得以实现能源效率、运营效率的全面提升。这使得企业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大幅降低了对大气的污染。
经济效益
降低成本:零碳工厂的创建过程通过升级智能化设备、采用清洁能源、技术减碳等方式,提高了生产效率,也降低了能源成本,可长期带来经济效益。
投资机会增多: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和金融机构将环境、社会和治理(ESG)表现作为评估企业的重要指标。获得零碳工厂认证证书可以提高企业在ESG评估中的得分,增加融资和投资机会,从而带来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提升企业形象:零碳工厂证书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成为企业践行可持续发展的有力证明,是消费者对企业可信度的重要评估标准之一。获得零碳工厂认证可以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和价值,增加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和好感度,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形成示范效应:零碳工厂的建设对于其他产业和企业具有示范效应,可以推动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促进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获颁零碳工厂认证证书将树立企业行业低碳标杆。
目前我国零碳工厂的创建还处于起步阶段,究其原因,一是国家双碳政策还在发展过程中,很多规范、标准、指南及相应的细则还需要制定或进一步完善;二是减排和脱碳市场机制和技术手段还不成熟,工厂可选择的减排措施和手段有限,实现大规模的减排或零碳还存在很多障碍;三是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差异较大,如可再生能源分布不均等,这导致各地创建零碳工厂的难度不一。
因此长远来看,企业在建厂时需要考虑不同地域的资源环境差异。零碳工厂的创建需要国家在政策、市场化机制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同时鼓励企业探索低碳或零碳技术创新,推动国内零碳工厂的建设。
对于企业来说,零碳工厂创建是个短期目标,而持续保持碳减排及零碳目标是个长期的过程。考虑到越来越多国际国内标准对于减排比例和碳信用质量的要求变高,企业面临的减排压力和碳信用成本会随着减排路径的行进越来越大,导致难以保持证书的有效性。
另外很多企业申报零碳工厂仅针对范围1、2的排放进行核算和认证,随着零碳工厂的发展和企业碳中和趋势,未来越来越多的企业会关注到范围3,同时国内外机构也可能给零碳工厂的创建设置更为严格的标准,要求企业纳入范围3的减排,这意味着企业对碳中和的要求将传导至供应链。针对这些问题和难点,需要全社会各企业的共同努力,不以宣传为主要目标,而是营造真正的减排氛围,自下而上落实国家“双碳”战略,为碳中和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